沉浸感是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出来的,国内用户的消费需求,经历了从使用功能,到认可品牌,到使用体验,到现在的交互体验四个阶段,沉浸感属于第三个阶段使用体验,也是当下最火的概念,别人去吃火锅、去喝奶茶,已经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,而是要一种消费体验,满足精神层面的。沉浸感就是这个精神需求!
而我们做运营推广,了解表象,看清本质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,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。
一、有沉浸感的内容,数据很漂亮
大家子用微信的时候,有没有注意到,每隔一段时间,朋友圈就会有刷屏的文章出来,看这些刷屏的内容,涵盖的范围很广,有关于民生的、有热点事件、有新奇搞怪的、有科普的等等,五花八门,形式多种多样,但是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,都有个共同点:沉浸感。试想下,上次我们转发文章时,是不是因为内容触动到了自己,要把这个发出去,让更多人看到。
这个触动到内心的过程,是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,沉浸其中,文章仿佛讲的就是自己,或者与自己有关,简而言之就是沉浸感。有沉浸感的内容,更容易打动用户,一旦用户被打动了,剩下的事情就变的很简单了,让用户转发、让用户买单、让用户站台,都是so easy。抖音里面有人把自己恶劣的工作环境,拍了出来。就有热心的网友要地址去捐物,也是被触动到了。
二、有沉浸感的内容,要用心去做
有沉浸感的内容,数据很漂亮,是每个做内容的同学都在追求的。但是有沉浸感的内容又不好做,看身边的人,有的人写了两三年文案,水平都没有很大的提升,写出的东西不要说用户不喜欢看,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拿出手。问题出在了用心上,再通俗一点说是“走心”。这个词一定要记住的,做事走心的人,生活一定会善待他。
我记得我最开始写新闻稿时,写的一般般,没有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,因为是任务嘛,必须要记录的。后来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,也没人交代,我就自己记录了下来,给别人一读,都纷纷的转发。我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,结论是我写那件趣事是走心的,没有利益驱动,只是觉得事情很有趣,我要把这个有趣的过程记录下来,分享给大家。然后,别人看后,也觉得很有趣,就会去转发。
真正走心的内容,短期的利益是刺激不出来的。有的老板为了逼运营出十万加,会制定金钱奖励的方案,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吧,在利益的驱动下,可能会让运营动歪脑子,去抄袭,去临摹,那样的十万加,不是自己的。
三、有沉浸感的内容,也是有套路的
我们在做沉浸感的内容时,不一定每个人都经历过有趣、悲伤、新奇的事情,没有经历过,那走心也走不出来的,这里面就有套路了。说套路可能有点贬义,做有沉浸感的内容,也是有标准流程可以借鉴的。
有沉浸感的内容,是触动到了用户,什么内容可以触动到用户内心呢?有沉浸感的视频类型:有颜值的、有技术流的、有反差对比的、有萌宠的、有讲感情的等等。这些有沉浸感的内容,一定是生活中不常见的。上述的每个类型,都可以做出沉浸感的内容。运营在出内容前,要分析下自己的优势,能够出什么内容,然后瞄准一个方向,持续不断的产出。
沉浸感的玩法还有很多,做有趣、有沉浸感的内容,是一辈子的事情。所以,继续努力吧!
文 / 云卷云舒 阅:586
在线预约享受建站8折